全球首部2型炎症性疾病机制及靶向治疗专

日前,全球首部《2型炎症性疾病机制及靶向治疗专家共识》正式对外发布。这是全球第一部归纳总结2型炎症及相关疾病理论知识的专家共识,由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组织编纂,国内的基础医学专家以及变态反应科、耳鼻喉科、呼吸科、皮肤科、儿科等多学科的临床专家等15名相关领域大咖合力撰写完成,系统性地阐述了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靶向治疗临床前沿研究结果,旨在帮助临床医生认识并了解2型炎症性疾病,制定适合患者的整体治疗方案,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,惠及2型炎症性疾病患者,降低社会医疗经济负担。

图说:从左至右依次为李靖教授、程雷教授、王良录教授、孙英教授、徐金华教授和邵洁教授

“全球首部《共识》总结了目前国内外2型炎症相关疾病的靶向治疗循证医学证据,将对今后临床诊疗2型炎症性疾病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,更有助于推动临床专科建设和多学科诊疗的发展,提升临床诊治效率、降低医疗资源和患者负担,促进医患和谐。”中国医医院变态反应科王良录教授表示,“2型炎症性疾病涉及多个领域,有着共同的发病机制。但目前在临床上,临床医生对于2型炎症疾病还缺乏认识,没有整体的治疗方案。”本次正式发布的《共识》从整体层面详细分析了2型炎症的免疫机制,并就一些典型的2性炎症性疾病做了详细解读,将这些原本分属于不同学科的疾病进行归类总结,从而形成了一部跨学科解读2型炎症性疾病的专家共识。医院过敏诊疗中心程雷教授表示:“2型炎症性疾病的覆盖面是很广的,包括上下呼吸道、消化道、皮肤科等领域,涉及到很多个亚专科,很多学科方向,所以我们组建了一个多学科的团队。该专家共识综述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,加上国际临床试验的一些结果,以及我们正在中国做的临床试验。理论结合实践,保证它的科学性、学术性,也保证它的临床实用性。”《共识》总结了一些常见疾病与2型炎症相关的证据,并将包括特应性皮炎、慢性自发性荨麻疹、结节性痒疹、慢性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、过敏性鼻炎、哮喘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、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和食物过敏等13种疾病定义为2型炎症性疾病,此外共识还明确了白细胞介素IL-4、IL-5和IL-13等2型细胞因子是这些疾病主要的治疗靶点。  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孙英教授表示,“对临床工作者而言,《共识》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对2型炎症相关疾病的跨领域认识,在诊疗时能抓‘主要矛盾’,整体提高诊疗水平;对患者和大众而言,《共识》的发布有助于提高他们对2型炎症性疾病的科学认知,避免他们疲于奔走院内各科室,获得科学、高效、整体的诊断和治疗。”“《共识》对发病的机制做了很好的阐述,能够从孩子的临床需求出发,给予我们临床医生很好的指导。比如,在特应性皮炎治疗方面,从恢复屏障,重建屏障,保湿治疗,到靶向治疗,最终帮助患儿健康成长。”上海交通大医院儿科邵洁教授表示。此外,共识的出台,医院对2型炎症性疾病的防治体系建设。广州医院变态反应科李靖教授表示:“目前在全国范围内,变态反应科的专科医生队伍只有多人。即使加上呼吸科、儿科、五官科、皮肤科等科室中能够从事2型炎症性疾病诊疗的医生,数量也非常有限。期待《共识》发布后,能促进多方对于2型炎症性疾病多学科诊疗建设的重视,壮大专科医生的队伍。”如今,2型炎症靶向治疗的理念不断成熟,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研发成功并投入临床应用,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。医院皮肤科徐金华教授表示:“近几年的基础研究也发现了,特应性皮炎、慢性荨麻疹、结节性痒疹以及大疱型类天疱疮等皮肤疾病的发病机制都和2型炎症相关细胞因子有关,这些细胞因子也被作为靶点在被研究和开发。以特应性皮炎为例,近年来,已经有了多种新型靶向治疗方式,如靶向生物制剂,能靶向作用于白介素4(IL-4)和白介素13(IL-13),精准针对2型炎症反应中的关键致病因子。相信在未来,我们陆续会发现更多2型炎症性疾病的治疗靶点,并通过研究和试验探索出新的疗法,并最终应用到临床,造福患者。”新民晚报记者左妍
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cdnww.com/jxsdyys/13389.html


当前时间: